求远不舍近 ——长沙打造先进制造业述评之三

 公司动态     |      2024-01-24 06:59

  长沙拥有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六大千亿产业集群,雄厚的产业为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奠定了基础。图为新能源汽车生产车间。(长沙市工信局供图)

  远与近,总是相对而言的。长沙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求远、去远方,用全球化眼光打量,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不舍近、在周边,抢抓“长株潭”一体化优势,提升周边城市产业融合度。

  01.长沙先进制造业“求远”,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引入“远方”优势资源壮大自身发展。二是主动走出去,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雁归来兮,建家乡——长沙在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下,频频发出湘商回归的“邀约”。

  尤其是今年以来,从市级到区级,不少负责同志带队,北上南下,走出省门、走出国门,原因只有一个: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应该看到,浙江、广东的经济腾飞,离不开浙商、粤商这些拥趸。骨子里就有“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湖南人,也用数十年的披荆斩棘,让湘商成为全球知名的响亮名片。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的湘商数量已经超过400万人,产业版图覆盖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资产规模超4万亿。

  尤其是近年来,与之前的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同,湘商投资项目更多集中在智能制造、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疗等前沿产业。湘商也聚焦了一批专业性人才。也就是说,湘商回归、项目投产,专业化人才也随之而来。

  湘商回归是一场“双向奔赴”。一方面,长沙先进制造业需要蓬勃的湘商项目助力其扩大体量、升级产业;另一方面,湘商也需要长沙造这个舞台,依托长沙产业基础让其拓展商业版图。

  完备的产业体系接得住湘商。长沙的工程机械、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两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及17条新兴及优势产业链,为企业落户、项目落地提供了产业配套。聚焦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湘商回归有巨大成长空间。

  优质的服务留得住湘商。在2022年度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中,长沙位居全国第六。尤其是当前,长沙提出打造全球研发中心,相继发布各种政策措施,从项目保障、政务服务、政策激励等多个维度,持续提质营商环境。

  制造业走向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改革的必然要求。长沙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等能形成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和行业影响,无一不得益于参与全球产业竞争与合作;长沙制造业领域形成的先进成果,也离不开对全球创新资源、创新技术的借鉴和运用。

  长沙先进制造业开放平台越来越多。湖南自贸试验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工程机械)和国际营销服务公共平台(阿治曼中国城)等国家级开放平台相继获批。波兰工业园、乌干达产业园等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稳步推进。中非经贸博览会长期落户湖南,并在长沙成功连续举办三届。

  长沙持之以恒扩大制造业高水平开放。一方面,吸引外资投向先进制造、高新技术领域,保障好外资项目落地投产;另一方面,鼓励长沙企业走向全球,做优做精一批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项目,为制造业开放合作搭建更多交流平台。比如,三一集团在印尼打造了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座海外“灯塔工厂”;中联重科在全球拥有20多个海外贸易平台,进驻白俄罗斯中白工业园后成为园区代表性制造业企业。

  回望过去,长沙制造业发展成绩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展望未来,长沙制造业高质量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

  02.长沙先进制造业“求近”,是辩证看待自身区位优势的结果。长沙地处长三角和成渝经济区东西联结、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南北呼应的枢纽位置,先进制造业发展首先要抓好“身边事”、周边项目。

  长沙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城市和湖南“一带一部”首位城市。

  湘江长沙霞凝新港通江达海;京广高铁、沪昆高铁一纵一横把长沙和北京、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紧密联系起来;黄花机场开通航线个城市,四小时航空经济圈基本覆盖了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活力最足的地区。

  以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为载体,长沙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的合作。

  以长株潭一体化为例。长株潭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优等生”——以占全省1/7的土地面积、22%的人口,创造了湖南40%、长江中游三省14%的经济总量。

  长株潭三市,产业各有特色。长沙以专用设备和汽车制造两个千亿级集群为主导,并加持电子信息产业制胜新赛道;株洲轨道交通、航空航天、陶瓷等产业抢占高端;湘潭电气机械、专用设备、黑色金属等领域枝繁叶茂。

  既要“握指成拳”,也要协同发展。2021年,长株潭签订三市重大产业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筛选出工程机械、航空动力、风能装备、先进储能等10个优势产业,着力构建错位发展、特色明显、相互配套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根据产业特色和龙头企业规模,每个产业明确牵头城市、承载园区(区、县)、龙头企业及发展目标。

  “飞地园区”长株潭产业协同“经典之作”。首个长株潭“飞地园区”——长沙雨花经开区(韶山)智能制造产业园落地湘潭韶山,是长沙制造业“求近”作出的首要探索。

  “求近”能带来什么?首先是产业集群发展。雨花经开区(韶山)智能制造产业园落地韶山后,将直接与韶山高新区现有的三一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等智能制造产业园形成产业集群,进而推动城市群的建设。而对韶山,园区的生产基地、配套基地、人才培训等均在韶山,这直接带动的便是韶山地区的就业,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

  其次是带来机制的创新。谈区域协作,就要考虑长远合作机制。在雨花经开区与韶山高新区将园区GDP、工业产值、增值税等建立在按比例分成的利益共享机制基础上,飞地园区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项目,还将带来新的理念和运行规则,实现从经济共赢到经济生态圈的共赢,以及社会价值的加速释放。

  再次是都市圈的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演进、升级,是一个主体多元、路径多样、模式各异、动态变化、快速迭代的过程。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也为第三产业带来新的机遇、新的契机。轨道上的长株潭越“跑”越快,各类人才也随之而来,最终形成的是充满活力、园区与城市比翼齐飞的都市圈。

  03.“求远不舍近”,折射的是一种开放的胸怀,包容的心态,开门创业的决心。当前,长沙先进制造业“求远不舍近”最生动的实践便是为长沙打造全球研发中心贡献工信力量。

  8月初,《长沙市委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实施意见》《长沙市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若干政策》两份重磅文件相继出台,明确提出到2030年初步建成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并明确了七大重点任务、20条支持政策。

  七大重点任务中的“产业集群赋能工程”聚焦的便是长沙工业集群。产业集群怎么抓,“求远不舍近”是方法论之一。

  对标全球,长沙学榜样、超榜样。向全球抛出橄榄枝,寻觅全球优质资源。长沙在全球浪潮中既找差距,更找差别。

  找到差距,盯紧全球一流方阵的榜样,持之以恒,不停地寻找新亮点,发现新举措,学习新办法。这种超越,其实是一场伟大的马拉松长跑。一路追赶,拼实力,拼智慧,拼胆略,拼后劲,拼信心,拼决心,最终,拼恒心、拼结果。

  找到差别,就是长沙不能在茫茫资源中失去自己的特色,而是要用一双“鹰眼”,哪些是望尘莫及的,哪些属不可照搬的,哪些应借鉴改造的,哪些可直接引用的。在比较中取舍,在取舍中效仿,在效仿中改造,在改造中提升,在提升中推广。在全球学全球,在全球追全球,才能学本质、学精髓,学思想、学精神。

  走近长沙,才能知道全球研发中心城市长沙底气何在。长沙拥有全球化的技术应用市场。长沙拥有五大千亿级制造业产业集群,视频文创产业能级位居全国前列,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工程机械集群入选“国家队”,先进制造业“国家队”数量、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等多项关键指标居全国前列。产业技术升级需要全球化市场,而全球市场也需要长沙这一独特的城市“应用场景”。

  索恩格新能源汽车技术全球研发中心、巴斯夫杉杉新能源材料全球研发中心、万兴科技全球研发中心、舍弗勒大中华区第二研发中心、广汽三菱研发中心等一批区域和全球性研发中心……近年来,不少外资企业纷纷在长沙设立研发中心,这也从侧面印证,长沙正逐步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长沙在上一轮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被评为营商便利度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在2022年全国工商联组织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排名全国第六,连续三年位列中西部第一,一流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家愿意扎根长沙、建设长沙。长沙坚持“房住不炒”,房价收入比(5.5)为全国主要大城市最低,连续15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三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这些城市名片正在吸引大量人口净流入。

  在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征程中,处理“远”和“近”,我们可以从科技创新感知一二。

  长沙强调自主研发,但绝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什么事情都要“从头再来”“单打独斗”。长沙清醒地认识到,站在全球优秀文明的肩膀上,揽四方菁华,纳八面来风,推出技术集成创新,这是研发;链接全球创新资源,立足长沙、吸纳国外技术,充分消化再创新,这也是研发。

  这是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的具体路径:既要求远,不盲目排外;也要自力更生,实现合作共赢。

  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长沙“求远不舍近”——用包容的态度,传承历史的沉淀;用奔放的性格,展现长沙的绚丽;用开阔的胸襟,迎接国内外的投资;用创新的理念,成就一个又一个奇迹。

  这个充满着无限动力、活力与魅力的城市,正用她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破浪前行的人文精神,拥抱四方宾客,与奔流不息的湘江共同迎向无限精彩的未来。